局的变化似乎要希特勒及其参谋们设想的要糟糕,虽然在之前一轮的交锋中双方的损失比是十六万比四十五万、战死被俘人数对比是十三万人对二十一万人,德军依靠强大的物质优势和技术兵种体系依旧占据明显上风,可即便如此,中央方向的苏军依旧保持着一点五倍左右的兵力优势并开始利用整个德军整整一个摩托化集团军的覆灭造成的上百公里突破口展开了全线反攻。
直到增援的德国装甲军在航空兵的配合下迟滞了苏军的反攻并增调了足够的预备队之后,苏军在中央方向上已经推进了二百公里左右,在整个战线上回复了历史上莫斯科大反攻之后所恢复的展现,距离斯摩棱斯克也只有并不算太远的路程了。
历史上苏军在野战进攻中的进攻能量达到顶点的时候,时常会面临德国增援力量和新锐力量反击带来的“扩张性退缩”“扩张性失利”
然而,这一次苏军杀伤德军大部分弹药消耗来源于莫斯科城内的囤积而不是前线后勤工具与车辆的囤积。因此一百数十万训练还算及格的苏联红军在杀伤了十几万德军之后进攻能量并没有完全消耗掉,直到逼近到斯摩棱斯克城外大概十五公里左右的地方,几乎相当于1943年夏季才抵达区域的时候,才遭遇到快速增援过来的南方集团军群增援力量的阻挡。而在此时,新增援力量在南线展开的反攻也大大缓解了基辅方向上的压力。
在这一轮“莫斯科大反攻中”,状态明显比历史上好的多的德军面临训练准备更充分的苏军依然打出了明显的损失比优势,可这却不能挽回整个战线上面临相比历史更大的被动。
如果是历史上的斯大林或者苏联最高统帅部的风格,很有可能是“姜维北伐,不败不归”但此时的张伟却总能敏锐的感觉到德军的力量远远没有遭到有效的消耗。如果南方集团军群面对基辅城内消耗到只剩最多三十万人左右的苏军,仅仅以三个集团军甚至两个集团军做牵制性围攻或者围而不攻,主力增援到乌克兰方向上来,以此时德军所拥有的机动、装甲、航空优势;还有对新增援部队的素质优势、再加上乌克兰这个更为适合德军力量发挥的地方,有很大概率在野战中打出一个方面军级别的歼灭性打击。因此在苏军全线士气大振的时候果断要求中亚和高加索方向上新增援过来的力量以伏尔加河和斯大林格勒为核心构筑稳固的侧翼防线据点,而绝不是贸然的在自己尚没有成熟之前把力量投入到进攻中去。
或许历史上的苏军直到战争临近结束的时候也不知道应该怎样发挥自己的优势和回避自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