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铨稍稍走了回神,就立刻醒悟过来了。不管皇帝要不要抬高士卒的地位,现在的他可是需要先讨得皇帝的欢心,才能重新在朝堂立足。
反应敏捷的冯铨,立刻堆满笑容的对着崇祯恭维道:“陛下果然才智天纵,片刻之间就能道出如此雄文,文思之敏捷,让臣实在感到汗颜…”
本来还在发愣的华琪芳,顿时被冯铨点醒了,马上加入到了对皇帝的吹捧之中。
对于两人的吹捧,朱由检刚开始还颇有些羞愧,但是很快他就醒悟过来了,这个时代应该没人会揭穿他抄袭的事。
稍稍得意了一小会,崇祯便制止了两人继续吹捧下去。他开始询问冯铨,这些天来接手大明时报遇到了什么问题。
冯铨这些天在大明时报主要干了一件事,依仗着他前阁老兼顺天府士绅领袖的身份,招揽了一批北直隶的士子。
这些北方士子都是,想要依靠科举进入仕途基本无望,但是又不屑于从事其他产业,家中小有资产不愁生活。平日里不是以诗文会友,就是拜见有名望的当地缙绅领袖,试图为自己钻营个官职。
大明时报刚刚开办时,虽然刊登过招募启事,但是主笔柳敬亭个人名望太低,且大明时报同前东厂之间的隐约联系,让这些北方文人都心怀疑虑,不愿意去应聘。
冯铨接任大明时报主笔之后,首先就是把记者的名字改成了采风使,又大肆宣传大明时报同东厂毫无关系,只是借用了东厂的旧居而已。
冯铨以前内阁首辅的身份为大明时报宣传鼓吹,顿时打消了大多数文人心中的疑虑。而采风使这个名称,听起来就很有历史感觉,比起记者这种不知所谓的称呼,采风使更像是朝廷设置的官职名称。
因此当冯铨亲自写信招揽北直隶几位较为出名的文人时,这些文人也就放下了矜持,扭扭捏捏的接受了大明时报的聘请。
有了这些地方文人领袖的示范作用,北方的读书人就开始青睐起大明时报招募的职位起来了。
而随着这些北方颇有文名的士子加入大明时报之后,大明时报也开始受到北方士绅的重视,不再是一份市井中人在茶余饭后用来打发时间的故事杂谈了。
不管崇祯认不认可,这个时代的话语权始终都掌握在地方缙绅的手中,即便是大明时报和地方缙绅说的都是同样一件事,那些地方民众也更愿意相信地方缙绅对这件事的解读。
比如,崇祯一直在喊要根治海河,报纸上刊登了,地方县衙也传达了。但是北直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