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元年九月初一,京城百姓关注的焦点,从年初的士绅大会,顺天府改市政厅,京城各工坊招工的人数,终于挪到了黄金和白银的兑换比例上来。
自大明开国初年,朝廷定过一次黄金一两换白银四两的官方定价之后,此后200余年大明官方就没有再发布过类似的贵金属货币兑换政策。
一来是朝廷发布的兑换政策总是出于丰盈国库的考虑,总是希望拿国库中有余的物资去兑换民间的财富,很少考虑到民间百姓的想法。因此制定出来的货币政策总是不切实际,比如规定宝钞一锭换白银一两或是铜钱880文。
这种近乎于掠夺民间财富的政策自然不会为百姓所认可,甚至往往激起了地方上的叛乱。而根据大明官场一贯的做法,激起民变不管是出于什么缘由,当事人都会被重重治罪,因此也没有什么官员敢在货币政策上动脑筋的。
于是大明的货币兑换市场,最终成为了最市场化的商品经济。黄金、白银、铜钱的兑换比例,完全是依赖于民间商业贸易的交易实况。
不仅仅是大明南北地区,黄金、白银、铜钱的兑换比例不一致,就算是相邻的城市之间,货币兑换比例都有着微小的差距。物资充裕的地方,铜钱的价值就高一些,物资紧缺的地方,白银的价格就贵一些。
而各地的银钱兑换比例,基本上都掌握在当地的钱庄手中。同西方的早期银行一样,钱庄的前身就是金银首饰店,他们在打造金银首饰的时候,渐渐便发觉了黄金、白银、铜钱之间的兑换有利可图,因此开始出现了专营黄金、白银、铜钱之间兑换的店铺。
大明的钱庄兴起于明英宗正统年间,当时宝钞过量发行导致迅速贬值,朝廷不得已放开了对于用银的禁令。由于光是铜钱就有制钱、私钱、白钱三种不同的区别,因此钱币的兑换业务也就开始成为了大明百姓所需的民生行业。
到了嘉靖时朝廷大开铸炉,钱币名类繁多,单是制钱就有金背、旋边等几十种名目。这就进一步促进了钱币兑换业务的发展。嘉靖八年,民间私贩铜钱猖獗,朝廷下令禁止贩卖铜钱。导致经营货币兑换业务的钱桌、钱铺等“私相结约,各闭钱市,以致物价翔踊”。
于是到了万历五年,朝廷再次放开了对于钱庄设立的限制。大臣庞尚鹏奏准设立钱铺,以市镇中殷实户充任,随其资金多寡,向官府买进制钱,以通交易。从这方面来说,钱庄和银行之间的界线只差了一步。
不过这一步大明王朝却始终没能跨过去,而各地钱庄则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