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代表性的有北方的白糕、塞北农家的黄米糕、江南水乡的糖年糕、水磨年糕、台湾的红龟糕等。年糕有南北风味之别。
北方年糕有蒸、炸两种,均为甜味;南方年糕除蒸、炸外,尚有片炒和汤煮诸法,滋味甜咸皆有。听说最早年糕是为年夜祭神、岁朝供祖先所用,后来才成为春节食品。年糕不只是一种节日美食,而且岁岁为人们带来新的希望。正如清末的一首诗中所云:“人心多好高,谐声制食品,义取年胜年,籍以祈岁谂。”
年糕作为一种食品,在我国具有长久的历史。1974年,考古工作者在浙江余姚河姆渡母系氏族社会遗址中发现了稻种,这阐明早在七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就曾经开端种植稻谷。汉朝人对米糕就有“稻饼”、“饵”、“糍”等多种称谓。
古人对米糕的制造也有一个从米粒糕到粉糕的开展过程。公元六世纪的食谱《食次》就载有年糕“白茧糖”的制造办法,“熟炊秫稻米饭,及热于杵臼净者,舂之为米咨糍,须令极熟,勿令有米粒……”行将糯米蒸熟以后,趁热舂成米咨,然后切成桃核大小,晾干油炸,滚上糖即可食用。
将米磨粉制糕的办法也很早。这一点可从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中得到证明。其制造办法是,将糯米粉用绢罗筛过后,加水、蜜和成硬一点的面团,将枣和栗子等贴在粉团上,用箬叶裹起蒸熟即成。这种糯米糕点颇具中原特征。
碗糕、水糕又名“梆梆糕”,用漓江水浸泡粘米,磨成半液体状,粘米以全州和漓江两岸出产的粘稻米为好,加蔗糖后盛于浅黄色小粗碗中蒸制而成,以加水的几而成为碗糕与水糕。碗糕稍干,吃时清甜松口;水糕较稀,吃时甜滑易咽。两者的爽口、幽香,还得之于漓江之水和“吃”漓江水长成的桂林粘米。碗糕是以小碗为模具,装原料蒸制而成。颜色鹅黄,口感暄、松、绵、软、营养丰厚,易于消化吸收,合适老人、儿童食用。
将糯米粉及淀粉用温水调匀,再倒入滚水快速搅拌成稠糊状,然后分装至小碗中。将香菇切成细沫,将一切馅料参加调味料略炒过,盛出备用。在每碗米浆中,分别铺上少许馅料,再放入锅中蒸20~30分钟即可。准备面粉、白糖、鸡蛋、泡打粉、青红丝、瓜仁、葡萄干。将面粉过罗筛细待用。葡萄干用清水洗净。
将鸡蛋磕入碗内,加水搅平均,再加白糖、泡打粉及筛过的面粉,用手冉冉搅拌至无疙瘩为止,即成碗糕糊。小碗里面抹上净油,倒入半肯定糕糊,上面摆上青红丝、瓜仁、葡萄干。蒸锅上火,加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