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谒"就是拜访者把名字和其它介绍文字写在竹片或木片上,作为给被拜访者的见面介绍文书,也就是现在地名片。到了汉代,随着中央集权制进一步发展,疆域的扩大,"谒"的使用越来越普遍。
进入东汉末期,"谒"又被改称为"刺",由于东汉蔡伦发明的纸张开始普遍采用,于是"刺"由竹木片改成了更便于携带的纸张。
唐宋时期,中国封建社会进入了全盛期,科举制度也开始实行,让一些有才能的庶民也能靠自己努力进入到统治阶级中来。所以每次科举考试后,新科及第考生都要四处拜访前科及第,位高权重者并拜为师,以便将来被提携。要拜访老师,必须先递"门状",这时"刺"的名称也就被"门状"代替了.
到了明代,识字的人大量增加.人们交往的机会就更多了!学生见老师,小官见大官都要先递上介绍自己的名帖。而一直到了清朝,名帖才正式有了"名片"称呼。
其实名帖另外还有一个不可言说的作用,就是介绍信的作用。当某人持有另外一个人的名帖去拜访第三方的时候,这张名帖就起到一个敲门砖的作用。
如果被拜访的人和名帖主人确实有交情,或是觉得需要搭上交情的时候,被拜访的人一般都会将名帖收下,然后会根据情况见一见来拜访的人。
当然并不是说收下名帖之后就会答应帮助来拜访的人做事,这个名帖只是起到让来拜访的人能够见到正主而已,至于事情能不能成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而被拜访人收到名帖之后也不会还给来拜访的那个人,而会找个机会将名帖送回原主那里。这就表示有人拿着你的名帖来找我,我很给你面子见他了,这就是人情了!
刘昊嘉现在收下名帖,就表示这次就一定要见一见谭翠颖,看看她想要做什么?若是无伤大雅的事情,一般情况下被拜访的人都会顺手推舟的答应下来。
刘昊嘉走到三女近前说道:“不知这位姑娘求见本帅有什么事情?”
刘昊嘉称呼谭翠颖为姑娘是有道理的。因为这个时候人们的穿着打扮都是有讲究的,包括身上的配饰也是如此。所以他一打眼就知道眼前这个人是云英未嫁之身。虽然隔着帷帽看不清楚年岁,所以才称呼一声姑娘。至于小竹一看就是婢女,不算人!
谭翠颖是名满京华的琴师,各级官员勋贵见得多了,便是阁老也是见过几次的,所以倒也不打怵,直接蹲身施礼后将来意说了一遍。
刘昊嘉抬头看看他们的马车就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