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参见乐歌问他,只得应道:“有子说:一个人如果能够做到孝养父母,又尊重兄长,却经常冒犯、顶撞上级、长辈,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不冒犯、顶撞上级、长辈,却去造反的人是没有的。君子专心致力于自己的事务,先管理好自己。不去好管闲事,不去好高骛远,立足于做人的根本。根本建立牢固了,学会做人了,也是治国的根本原则,也就有了一个道德行为准则。孝养父母、尊重兄长,这就是仁的根本!仁才是治国的根本!”
“那?孔子是怎么说的?”乐歌问道。
“先生说:巧言令色,鲜矣仁。”
“什么意思?”
“先生说: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这种人的仁心就很少了。仁不是装出来的,而是由内心决定的,心中有仁并不在外表,而是在行动中,在做人处事的结果中体现出来的!”
“什么意思?”乐歌问道:“他是在夸有子说得对呢?还是?”
“孔子是在夸有子说得对!先生认为花言巧语的人少有仁心。而有子说的第一种人,直来直去,他的内心有仁,不会做作。有话就说,有屁就放。所以!他可能经常顶撞别人。不过!这种人很少。而那些表面一套背后一套的人,是很危险地。往往!他们造反了你还不知道。”
“嗯!很好!”乐歌点头道:“你先生平时教导你们的,都是这些浅显的道理,都是很表面的东东!”
乐歌没有接受孔子这样地教育,所以不知道孔子平时都是怎么调教学生的?
他虽然也是孔子的学生,可当时只是识字而已。后来的德育课,他没有上。
“这?”曾参不服地说道:“这怎么是浅显的道理呢?这怎么是表面的东东呢?”
“怎么不是浅显地道理呢?”乐歌解释道:“这些都是就事论事,都是处世、观人之道。一个人的社会经验多了,就能看清别人。难道不是?”
“这?”
“一个没有社会经验的人,你告诉他们这些,他们才觉得有道理。而一个老江湖,他们还要你告诉他们这些么?他们只要与人一接触,就能看清别人的本来面目。”
“这?”
“我们道家!不教学生这些浅显地道理,只教人生大道理。一个人不懂得人为什么活着,活着是为了什么,活着也是白活!是不是?”
“乐伯伯!你?”曾参想跟乐歌争辩,可想想还是算了。
“我们道家!喜欢追根究底!追溯表面的背后、根源。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