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就是,钨合金弹芯在穿甲的时候有自钝效应,而贫铀合金担心是自锐效应。
也就是说,要达到相同的穿透深度,钨合金弹芯必须做得更长,而弹芯长度增加,必然提高加工难度。
更要命的是,担心的总长度收到炮弹尺寸限制。
其实,这也是美国一直坚持使用贫铀合金穿甲弹的关键所在。
当然,华夏研制的贫铀穿甲弹只是自用,从不出口,而且美国也从来没有向其他国家提供贫铀合金穿甲弹。
所幸,第三代穿甲弹就足够了,而第四代穿甲弹足够应付未来二十年内的主战坦克。
相对于强大的火力,“萨勒曼”的防护也毫不逊色。
在围绕着库特展开的战斗中,“萨勒曼”不止一次被叛军的重型反坦克导弹命中,却没有一辆被导弹打穿正面装甲。
当时,损毁的几辆“萨勒曼”都是侧面被导弹击中。
只是,这种情况没有持续多久。
随着主动防御系统的到来,并且优先提供给前线部队,也就是装到“萨勒曼”上,面对反坦克导弹,“萨勒曼”多了一重防御手段。
后来的战斗证明,由华夏研制的主动防御系统能够有效的对付速度在每秒450米以内的反坦克武器。
在拦截“短号”这类单兵反坦克导弹的时候,其命中率高达百分之八十。
可惜的是,“萨勒曼”到来的时间稍微晚了一点。
在60辆“萨勒曼”开上战场的时候,叛军手里像样点的坦克差不多都被打掉了,而伊朗援助的那些坦克并不先进,甚至算不上是有价值的对手,毕竟“佐勒菲尔卡”连T-90S都比不上。
结果就是,在库特附近,“萨勒曼”并没有接受穿甲弹的考验。
当时,唯一的一个战例就是,一辆“萨勒曼”被“佐勒菲尔卡”打出的穿甲弹击中了炮塔正面,不过没有贯穿。
显然,这个战例没有多少说服力。
“佐勒菲尔卡”使用的是俄罗斯的第二代穿甲弹,等效穿透厚度仅有400毫米,连一些防护好一点的第二代主战坦克都对付不了,肯定无法对付第三代主战坦克,更别说是第三代主战坦克里的佼佼者。
此外,那辆“萨勒曼”坦克里的人员都没有受伤。
在中弹的时候,坦克只是剧烈震动了一下,随后就继续战斗。
直到战斗结束,坦克手在检查坦克的时候,才发现了炮塔正面的窟窿,测量发现穿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