俅是真的一点的把握都没有。
其实就在高俅离开东京汴梁的当天,有一些事情,已经不可阻止的发生了。
当王厚送完高俅离开东京汴梁之后,刚一回到家,正好就碰上有人前来禀报,说是有两个人带着高俅的书信前来找他,已经在客厅里面等候多时了,这让王厚觉得很是奇怪。有什么事情,刚才高俅为什么不跟他说呢?
等在客厅之中的那两个人,自然是拿到了高俅‘推荐信’的李直方和武松。
其实按着李直方的性格来说,实在是不愿意跟武松一同前来,毕竟武松之前的为人处世实在是让人有些看不惯。虽然说武松来投靠王厚是高俅同意了的,还亲手写了举荐的信件,可是在高俅被贬谪、出知杭州的这个时候,本来跟随着高俅的武松,却是选择了留下来进入禁军之中,这就让李直方觉得有些不合适了。
自古以来,忠孝节义都是中华民族最基础的道德价值观,如果说是高俅主动开口,让武松留下做些什么,那李直方自然是没有什么好说的。可是武松这样一个跟随了高俅很长时间的人,在这个时候却离高俅而却,显然是不忠不义的表现,这让李直方如何能接受的了?只不过这件事情李直方也是没有什么开口的立场,所以说才没能开口。
不过李直方可是不会忘了,在七、八年之前,高俅以一个小孩儿面貌出现在自己面前的时候,武松就已经跟在高俅的身边了,如今发生这种事情,让李直方心里面就有些疏远武松了。
武松当然也知道李直方多少有些看不起自己,可是这里面的事情,李直方又那里知道的那么清楚呢?人家都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可是旁观者未必能够知道当局者所面临的全部情况,如此一来,旁观者又怎么能够说看的清楚呢?
就拿自家的公子被贬一事来说,旁人或许觉得没有什么,毕竟宦海沉浮、几起几落,都是十分平常的事情,可是自家人知道自家事,自己的公子这一次做的确实有些不大妥当了,说不得这辈子都没有机会重新回东京汴梁了。武松不是不想跟高俅一同离开东京汴梁,可是这一去之后就再也回不来了,以后又该如何呢?
原先的时候武松只是一个街头卖艺的市井之徒,在跟了高俅这么多年之后,多少也学到了一些为人处世的道理,可是最初武松同意跟着高俅,其实就是想求一个安稳的生活。本来自家的公子当上了殿前司都指挥使,武松还觉得十分的高兴,毕竟自己这就算是有出头之日了,高官得坐、骏马得骑,谁又不想有这种待遇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