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曌的事情毕竟只是一个小插曲,韩跃进入这个小科场也只是一次由性而发,真正的大事始终还是科举,这才是能够影响大唐国力和腾飞的根基。
当午后阳光慢慢变得祥和
当科场内最后一个学子缓缓放下了毛笔
负责收卷的战士们郑重将一张一张考卷拿起,然后小先生们面色严肃的走到考棚中央。
“大唐科举乡试,至此便算完结,有请守卫敲钟,次第向上传播!”科场中的两个小先生同时开口,科场中的所有学子们同时站起。
嗡,嗡嗡!
清脆的钟声飘荡响起,连续三响,悠扬沁心。
不止某一个科场如此,而是大唐十二个道的科场,大唐三百六十个府的科场,一千六百个县的科场,几万个镇子的科场,皆如此!
这科举敲钟的方式乃是韩跃独创,既是一种科场礼仪,也是一种信息传播,开考之前由皇宫敲钟,然后层层传递到大唐举国各地。
现在考试结束了,钟声却又各地科场开始敲响,然后层层传递达至长安。
前面曾经说过,声音传播速度很快,钟声以接力棒的方式进行传播,确实有飞速跨越千山万水的能力。
即使大唐最远的一个县域,最多也只需要三个小时。
三个小时是多久?
搁在古代相当于一个半时辰!
一个半时辰,顶多古人走路二十里。一个半时辰,也许只是几个儒生相聚煮了一次茶。
韩跃这个敲钟传递方式真的很不错,远远强过了大唐正在采用的飞禽传书制度。当然钟声传递只能传递一些简单讯息,不能像飞禽传书那样可以把事情说得很清楚。
但是,毕竟也是一种传递方式。
快速,直接!
当最远一地的钟声用接力棒形式传到长安,皇宫里的状元钟敲响了最后三声悠扬之响,大唐皇宫太极殿的顶楼之上,李世民和一众大臣忽然发出阵阵欢呼。
古人讲究山崩海啸面不改色,然而皇帝和大臣们这一刻却不得不喜。
李世民目光炯炯眺望长安,恰好此时夕阳降落未落,满城炊烟袅袅升起,宛如江南烟雨迷离,皇帝由衷发出一声感慨,忽然大笑道:“天下英才,尽入彀中矣!”
这是他第二次发出如此感慨,前后相隔不到半天时间。
科举乡试,终于结束了。
各地科场的士子们鱼贯走出考棚,有人面上欣喜,有人面上惶然,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