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做得这么明显。
至于魏霸,那就更简单了。他是立了大功,可是他同样犯了大错,自劾表都上了,瞒都瞒不住。诸葛亮不发表态度,李严暂时不想发表态度,自然就一直拖了下来。
听完了李丰交州之行的叙述,李严背着手,来回踱了好久。他明白了魏霸的意思,但是他不知道魏霸的话有几分真几分假。不管是战场上还是官场上,要判明对方说的是真还是假,不能单纯的听对方说了些什么,而是要从双方的利益出发,来分析对方的真实动机,从而判断他说的是真话还是推脱之辞。
李严知道,自己手上的筹码显然不足。魏霸让法邈转告他,他自有脱身之道,那他就不是魏霸必须依赖的对象,反而是魏霸要试探的目标了。
换句话说,帮这个忙,是出于李严自己的需要,对魏霸来说却并不重要。有你没你,我都能脱困,你要愿意帮忙,我欠你一个人情。你要不愿意帮忙,那也没关系。当然了,你以后要我帮忙,我也要考虑考虑。
问题在于魏霸没说他将怎么脱困,李严不知道他是故作姿态,还是真有把握。考虑到魏霸一向以来的手段,李严最终决定相信魏霸。换句话说,他不能冒和魏霸决裂的危险。
李严随即让人请来了蒋琬。蒋琬来了之后,李严把一封奏疏轻轻的推到蒋琬面前,皮笑肉不笑的说道:“公琰,战事结束已经几个月了,军功赏赐悬而未决,将士们可是等得急了。针对我们之间的几个分歧,我拟了一封奏疏,在送给陛下之前,想请你先看看。”
蒋琬警惕的看着李严,接过奏疏,看了起来。刚看了半页纸,他的眉头就轻轻一颤,脸色一变。他坚持着看完了,将奏疏放在案上,双目垂帘,双手握在腹前,静静的坐了很久。
李严从容的看着他,悠闲自在的喝着茶,欣赏着蒋琬的窘迫,像一只猫在玩弄惊慌失措,无路可逃的老鼠。
蒋琬的确有些惊慌失措,李严的计策太狠了。首先,他为魏霸叫屈,说魏霸之所以出此下策,用丞相的名义欺骗吴王孙权,是因为只有丞相才能让孙权信服,才能促使吴王出兵。只有吴王出兵,才能完成夺取南阳的战略目标。
这个罪名可大了。不仅说诸葛亮是权倾朝野的权臣,还和吴国之间有不可告人的来往。
蒋琬的额头出现了汗珠,如果李严把这封奏疏送上去,他没办法解释。他相信,诸葛亮大概也没办法解释清楚,因为最后的确是诸葛亮的书信让孙权决定出兵相助的。
而诸葛亮权倾朝野更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