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盘豆腐干,再配着豆汁儿……“在京里,听闻过摄政王做过的一首诗,叫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最后,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屈培骆有些惊讶,显然他没听过这首诗,而且还是自家王爷作的,笑道:“王爷哪里有空没事儿跑燕京去作诗。”“御书房里传出来的,京里流传度很高。”“既然冠的是王爷的名,那是必然。”屈培骆笑了笑。二人都不是普通人,曾经也站过极高的高度;身为大燕最大最强藩镇的王爷,作如此一首诗,其实是在表明心迹;且不论这到底是否是自家王爷真正想表达的意思,都不妨碍朝廷将这首诗标榜到极高的位置。毕竟,最怕晋东造反的,是朝廷;最不希望晋东造反的,也是朝廷;站在朝廷的角度,自然希望大家都在大燕旗帜之下,是同根生的兄弟。不过从这里也能瞧出来朝廷自身定位上的变化,不再是纯粹意义上的君君臣臣,让代表正统的朝廷,让代表天子的皇帝,弯下腰,不,是端着一个小板凳主动过来与你平起平坐,一定程度上,已经很说明问题了。而且这种状况,不会减退,更不会消散,伴随着这一场燕楚国战落下帷幕,几乎以一己之力将大楚打残了的摄政王,其个人威望,将进一步地提升。这种情况放在其他任何一个王朝都会是一个近乎无解的死结,军中大山头靠着不断地对外战争胜利,积累个人威望的同时将军事集团的力量进一步地巩固与发展,达到了一种多重程度的共同膨胀,而这种膨胀必然会挤压原本中央的权威,从而达到一种反噬争夺鸡蛋糕氛围的必然循环。瞎子就曾说过,很多时候所谓的“卸磨杀驴”或者“亲者痛仇者快”的事,人们喜欢归咎于皇帝本人对自身龙椅遭受威胁的忌惮;但实则,皇帝也只是一个代表,很多时候还会被动地成为代表,“卸磨杀驴”,更多的还是中央朝廷这个存在,出于自我保护本能所展开的“自救”与“避险”行为。瞎子还用杜鹃的事举例,先帝当年大概率是真的不知道这件事,而且,以先帝的脾气,根本不可能在那个时候去做出“卸磨杀驴”的举动,因为维系上一个时代大燕格局的,不是什么政治和军事上的平衡,而是铁三角之间的关系;靖南王一夜白头,最终却没选择直接起兵靖难,显然是他早就做出了认知上的决断。而赵九郎口口声声说是为了大燕未来的长治久安才提前拔钉子为未来做准备,其实也是对的,一定程度上,他是成功了。但他所代表的,是大燕朝廷的利益,而并非皇帝的意志,甚至,还不是皇家的利益。任何事情都是双刃剑,藩镇对于中央朝廷的威胁肉眼可见,但也不能忽视,燕国这三代皇帝,到底是怎么利用藩镇去反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