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利益,如此不顾个人安危,实乃古今罕见,难怪他能成为战神。
战神者,能够把国家利益和士兵生命放在首位,审时度势,依据实际不受干扰的做出正确决策。这是基本规矩。
昭襄王关注的是“你把我放在什么地方?”
然而,作为一国的至高无上的王,秦昭襄王更重视的是自己的权利,重视的是臣僚对自己的忠诚,对自己的绝对服从。
至于国家的利益,民众的利益,士兵的生命,那都在其次。
面对战神白起对战争前景的透彻分析,他显然知道战神是正确的,但他恼火的是你白起口口声声的秦国利益,士兵生命,“你把我放在什么地方?”
历史的真实究竟是否这样,想不探究。
儒教认为,普天之下,莫非王臣,率土之滨,莫非王土。
王永远高于臣民,重于社稷。也许剧作者对此不满,所以塑造了这样一个情节。
登上社会巅峰的统治者,极少有把民众和国家利益放在自己的利益至上。
出身草莽的大明太祖诛杀功臣,想的就是为自己的儿孙稳固最高地位。
从孤儿寡母手中夺得最高地位的赵匡胤杯酒释兵权,担心的是武将们像他一样发动兵变。
就是那个世代颂扬的李世民,他也只是知道“水能载舟也能覆舟”因而对“水”实行宽松政策,又何曾把民众利益国家利益放在前面?
为官之道,要把掌权者的利益,尤其是最高掌权者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这就是官场的潜规则。
忠臣终究都输给了奸狡。
秦昭襄王与范雎君臣单独对话,秦昭襄王明确的说范雎是阴险奸诈的小人,但却表示自己喜欢范雎,原因是范雎能够绝对的服从他,投他所好。
这就是掌权者与奸狡小人的关系。
但忠臣就不一样了。
战神白起信奉的是自己的能力,他的地位是在出生入死的刀光剑影中拼杀出来的,他的战神名声是靠他浴血奋斗出来的。
因此,他认的死理就是国家社稷的利益,是士兵的生命鲜血,是颠扑不破的战争规律。
这样的良臣,从来都不招掌权者的喜欢,但掌权者又迫于形势需要不得不用。
一旦掌权者认为已经失去了利用价值,这些良臣就会被弃之若破履。
司马迁笔下的“飞鸟尽,良弓藏,走兔死,猎狗烹”就是这个意思。
战神白起在王亲自登门也不肯出